5月20日,深圳技术大学“文化润心大讲堂”第三讲开讲。党委宣传部联合图书馆邀请知名学者、作家、诗人余世存,以“在数字时代,如何用传统文化写一封生命的情书”为题,为深技大师生带来一场融合传统文化、数字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对话。

余世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他以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为题写书,不断阐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价值意义,“时间之书”系列已成为百万级传统文化通识IP。

讲座从传统文化的“情感基因”出发,深入解读典籍中的深厚情感与传统习俗的仪式内涵;剖析当代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分享个人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心路历程;并结合端午等传统节日,阐释传统文化对现代心灵的滋养作用,同时探讨家风建设及AI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余世存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他指出中国文化中的“阴阳对称”“时空一体”等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的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强调相对而非绝对,互补而非对立。在全球化面临挑战的当下,这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念为不同文明的共存提供了有益借鉴。

谈到科技与传统的关联,余世存将《易经》中的“阴阳”与计算机的“0和1”相类比,指出二者都是以简单元素按数学法则构建复杂世界的逻辑体系。古代“建木测影”以确定时间和空间的方式,与现代“建模”概念本质相通,都是对世界进行结构性把握的智慧。他表示,中国传统数学思维偏重算术、代数,与西方几何思维路径不同,而在算法盛行的当下,这种思维正焕发新的活力。“华人在AI领域的突出成就,便与传统文化中对直觉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余世存以“仁义礼智”对应四季,构建起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成长框架,并以此鼓励青年学子。春日的“仁”是对世界的善意与共情,如幼童见草木萌发的柔软;夏日的“礼”是建立边界与秩序,如青年在社会中学会理性规范;秋日的“义”是责任与担当,如中年人守护家庭与社会的正义;冬日的“智”是沉淀与传承,如老年人以经验照亮后辈的路。“生命如同自然四季,我们跟着时间走,在时间的沉浮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价值。人生不只有光明的一面,只有用心去做,才有可能得到这个世界的某种呼应,这是等待的意义”。
讲座最后,余世存与到场师生分别针对“当代年轻人如何应对焦虑、内卷等问题”“数字与人文的关系”“如何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文字|学生记者团 戴佳妍 崔崧慧
图片|学生记者团 关婉滢
编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