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流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2025国际周落下帷幕

时间: 2025/10/13 信息来源: 国际合作与交流部 浏览量:

9月26日,第七届高水平新型大学国际论坛及校企、校际签约仪式在深圳技术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AI:重塑大学未来”为主题,邀请包括深圳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陈秋明教授,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评议会主席、大学理事会副主席萨宾娜·雅里茨教授等在内的来自德国、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新加坡、泰国等国的学术界、产业界嘉宾,与深技大师生共话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大学范式革新、产教融合新路径与终身学习新生态,为全球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注入新智慧。

本次国际论坛上,深圳技术大学分别与德国商会的7家核心成员企业及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泰国等地艺术院校、音乐家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校企签约仪式上,深圳技术大学副校长梁永生教授与瑞士商会华南分会副主席、益迈得可科技(深圳)公司总经理高志豪,博克精密部件(广东)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陈涛,奥仕达电器(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迈克尔・哈特尔,德国锐德热力设备(东莞)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拉尔夫・瓦根菲尔,法雷奥 (德国) 开关及传感器公司高级产业总监斯特芬・克拉尔曼,深圳伟嘉家电有限公司全球研发经理维尔科・哈姆斯代表校企双方签约。

校际签约仪式上,深圳技术大学副校长梁永生教授与意大利墨西拿音乐学院主席艾吉迪奥・贝尔纳瓦教授,塞尔维亚尼什音乐家协会主席德拉加娜・斯帕西奇教授,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副校长林栩教授,意大利加拉拉泰普契尼国立高等音乐学院院长卡洛・巴尔扎雷蒂教授,哈萨克斯坦国立艺术学院副校长卡比勒・哈里科夫教授,意大利佛罗伦萨音乐学院副院长罗伯托・内里教授,泰国西那瓦国际大学校长周非副教授代表校际双方签约。

在主题报告环节,深圳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陈秋明教授,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评议会主席、大学理事会副主席萨宾娜·雅里茨教授,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迈克尔·施罗德教授,泰国西那瓦国际大学校长周非副教授依次发表主旨演讲。深技大党委委员、副校长明仲教授主持论坛。

陈秋明教授系统梳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工业革命的内在关系。他用“八个新”概括深圳技术大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答之道;高端起点新学校:深圳技术大学诞生于“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是学校的基因,学校倡导“因学术而应用,为应用而学术”,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深度:与企业使命共担、人才共育、课题共研、教师互聘、专业共建、利益共享;学科专业设置新赛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立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方式:OBE、CDIO一体化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科学研究新范式:建立“产业需求→技术研发→科学问题→理论突破→技术创新→反哺产业”的正向循环;师资队伍新结构:保持一定比例的来自企业的全职聘用教师,逐步实施教师挂职企业“技术官”制度;办学评价新标准:探索应用研究型大学评价标准,完善学生评价标准,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学校治理新机制:加快学校决策的智能化转型,加强决策咨询结构建设。

萨宾娜·雅里茨教授以全球首部AI生成学术专著为切口,抛出“AI是否已成为新时代的生存工具”一问。人工智能时代该如何发展高等教育?萨宾娜·雅里茨教授提出“3P”对策:Potential——课程目标从“知识覆盖”转向“问题解决”;Policies——考试制度全面改革,推广“开卷与开放网络考试、项目式考核、协作式考核、口头与视频展示、持续性考核”五种新形态;People——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的同时守住“人之所以为人”的边界。“我对应用技术大学未来的展望是,打造以能力为先的教学方法,加强人机协作,用数字赋能实践,成为终身学习的枢纽。”

迈克尔·施罗德教授以AI史为轴,展示了机器学习从“符号推理”到“深度学习”的范式跃迁。迈克尔·施罗德教授给出“AI三定律”:数据定律——维基百科=4000卷大英百科全书,但只相当于一个肺癌病人全基因组数据量的0.0003%;算力定律——25年间规模增长100万倍,但仍赶不上蛋白质折叠模拟的指数级需求;转化定律——大学技术转让需要超级算力+专利局+商业计划支持+股东,否则“最好的论文只能躺在图书馆”。

周非校长分享了泰国以伦理框架、基础设施、人才、创新、应用为核心的AI战略。他表示,人工智能是变革性力量,高校必须主动引领,而非只是被动适应;人工智能是机遇,而非威胁。他指出,在AI时代,信息已变得触手可及、丰富无比,需重新定义教师角色,从讲师到导师,从专家到伙伴,从灌输者到引导者,教师必须成为伦理的守护者。“为了教育和人类的福祉,我们必须挺身而出,引领这场人工智能革命。”

在圆桌研讨环节,主持人深技大国际合作与交流部主任曾思予先后提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周若羽教授、法雷奥(德国)开关及传感器公司高级产业总监斯特芬·克拉尔曼博士、哈萨克斯坦国立艺术学院科研副校长卡比勒·哈里科夫教授、塞尔维亚尼什音乐家协会主席德拉加娜·斯帕西奇教授,探讨人工智能对大学、企业、艺术及个人的影响。

周若羽教授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密集举办的教师工作坊为例,讲述高校如何通过邀请教育技术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拆解生成式评分模型,继而用ChatGPT在小班层面试验“个性化即时反馈”,让学生在同一份作业上获得不同维度的改进建议。他强调,生成式助手并非取代教师,而是把传统的单向讲授转化为“发散-收敛-再发散”的共创循环,正在拓展“终身学习”的边界与想象。

斯特芬·克拉尔曼博士以DeepSeek与ChatGPT在电路图绘制、质检脚本生成中的提速情况为例,讲述如何从生产线视角看人工智能对工程人才的冲击。他表示,法雷奥正把真实研发项目前移到本科二、三年级,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五年后才会大规模商用的传感器融合场景。他认为,唯有持续刷新知识版图,才能与算法迭代同速前行。

卡比勒·哈里科夫教授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国立艺术学院新设的《音乐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必修课,学生亲手训练模型识别录音、生成新旋律。他表示,学院正通过改革确保技术、艺术与文化在课堂交汇,使“终身学习”从口号落地为可量化的学习成果。

德拉加娜·斯帕西奇教授坦言自己曾落入“AI是最大威胁”的担忧,后通过对AI的逐步了解,意识到其对未来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助益。她向学生提出建议,多学一门语言、多去共情他人,把算法当成节省时间的工具,把多语言、多情感交流当作人性的守卫,让道德与情感永远守在人类这一侧。

活动最后,陈秋明教授、明仲教授为前来参加深技大2025国际周活动的120余位国际师生颁发纪念证书,向跨越山海而来的智慧分享者与青春探索者致意。至此,为期五天的深技大2025国际周圆满落下帷幕。


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部 商学院

图片|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