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新型“图灵斑图”,该工作为理解自然有序,生物形态结构,材料自组装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该成果以“Turing patterns with high-resolution formed without chemical reaction in thin-film solution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 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项泽众为该文的第一作者,李顺朴教授为通讯作者。深圳技术大学为第一完成...
近年来,无机半导体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光、电、磁、声等性能,广泛应用于肿瘤成像、治疗及诊疗一体化,并在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表面修饰、多功能化及诊疗机理研究等多方面获得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在半导体纳米材料针对肿瘤诊疗特殊的应用领域,如何调控纳米材料的性能,并赋予其特殊环境或条件下达到精准肿瘤治疗的目的,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以及如何进行临床转化应用,仍然是当前研究的难点。 ...
近日,我校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助理教授吴丹课题组与合作单位,以“耦合光电建模揭示掺杂p-i-n钙钛矿光电二极管增强响应度的隐藏机理(Revealing the Hidden Mechanism of Enhanced Responsivity of Doped p-i-n Perovskite Photodiodes via Coupled Opto-Electronic Model)”为题在Molecule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Molecules是MPDI主办的国际领先前沿期刊,2021年影响因子4.927(化学大类JCR Q2,CiteScore Q1)。2020级本科生张...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因其柔性、半透明性、室内光匹配性高、单位重量发电量高等特点,使其在分布式光伏应用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在OSCs领域中,当受体为聚合物时,与聚合物给体组成了全聚合物活性层,此类有机太阳能电池被简称为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All-PSCs)。不仅保留了传统OSCs的上述优势外,All-PSCs还拥有更好的力学性质如更高的拉伸韧性和弯曲韧性及潜在的更高热稳定性,这些性质赋予其更好的大规模生产前景。我校...
硅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其理论容量高达3579 mAh g-1。但硅在锂化/去锂化过程中其巨大的体积变化会导致容量快速衰减。在电池循环过程中持续且有效地阻止Si基活性材料与电解质的直接接触是提升硅基负极循环稳定性的关键。利用简单的制备方法构建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的碳包覆层,使之能在Si的反复膨胀、收缩过程中保持结构稳定,对硅基负极的商业化有重要意义。深圳技术大学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杨帆助理教授团队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