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能承载多少力量?”“智能影像时代,我们该如何定义艺术生产?”9月29日上午,深圳技术大学“文化润心大讲堂”第四讲开讲,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带着“观物尽意,技术与观念变革中的艺术生产”这一主题,与百余位师生展开了一场跨越技术与人文的深度对话。活动由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岩鸿主持。

当前,新质生产力正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智能影像技术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强劲引擎。面对AI绘画、虚拟制片等新技术浪潮,艺术创作该如何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李舸以摄影艺术为切入点,结合三十年创作实践,为师生解析技术变革中的艺术生产逻辑,揭示“观物尽意”背后的文化哲思。

讲座中,李舸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指出智能影像已成为推动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他强调,新时代摄影工作者需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探索新技术变革中的艺术创作与意蕴。
李舸分享了自己几十年来深入各种新闻现场的创作经历,这些影像有的创造了世界摄影史的奇迹,更生动诠释了摄影的多元价值:既是记录历史、传播新闻的工具,也是艺术表达的载体,更具备心理疗愈的人文功能。他用影像传递情感,正是艺术“出自人心才能走进人心”的鲜活例证。
李舸提出,智能化社会已进入“哲思叙事”的审美时代,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艺术创作,都需用哲学思维取代常规形式思维。“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人才,是能将知识转化为思考能力、愿意思考的人。”而日常的影像记录,如师生们的拍照行为,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艺术创作力,也是精神寄托的重要出口。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既呼应了学校对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视,也为师生带来了关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深度思考。师生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让他们了解了摄影艺术的前沿动态,更使他们对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将以更积极的态度探索人文与科技的结合,为校园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文编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