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技术大学在C4会堂举行“和平薪火 时代新章”系列活动之“同上一堂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动。来自深圳市委党史办、坪山区委宣传部、坪山区教育局,东江纵队纪念馆、大鹏新区博物馆,深圳市作家协会及大中小学师生代表约200人齐聚一堂,共上一堂“移动的思政课”,共探“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共掀红色资源“活化”新篇章。

童声启幕,话剧点睛
活动在坪山实验学校小学生的一曲《东江纵队之歌》中拉开序幕。随后,由深圳技术大学主导、深技大附中与光祖中学联袂出演的双语红色话剧《生死营救》生动上演。故事以1944年东江纵队营救美国飞虎队克尔中尉的真实事件为蓝本,依托AI场景还原技术,将81年前香港九龙街头的生死时速“搬”上舞台。

坪山实验学校小学生合唱《东江纵队之歌》
话剧由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老师全程指导,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负责剧本创作和排演。他们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走访纪念馆,与历史见证人深入交流,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以话剧形式呈现给观众。这种跨专业、多语言的艺术尝试,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创造力与责任感,也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接地气。
中英双语演绎、跨专业共创,让红色故事“活”起来,让思政课堂“动”起来。光祖中学初二2班的陈柏汛同学在观演后说:“我第一次感到团员使命离自己这么近,少年梦必须系于祖国和人民。”

深圳技术大学、深技大附中、光祖中学共同上演话剧《生死营救》
与历史对话,让文物发声
活动现场,东江纵队老战士后人、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会长江山,长篇小说《东江纵队》作者钟二毛,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书生扛枪、白皮红心、孤悬敌后”,三个关键词把同学们带回峥嵘岁月;一份家书、一张老照片、一段口述史,让“陈列柜”里的文物“开口说话”。同学们在“穿越式”对话中体悟:今天的岁月静好,源于先辈的负重前行。


东纵战士后代江山和长篇小说《东江纵队》作者钟二毛用自己的回忆和文字共同“穿越”81年前的那场生死营救
校地携手,基地落地
在师生的共同见证下,深圳技术大学与东江纵队纪念馆、大鹏新区博物馆共同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未来,三方将围绕红色资源转化、实践课程开发、沉浸式场景构建展开深度合作,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贯通,把“书本”延伸到“实景”,把“讲授”升级为“体验”,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育人“深圳样板”。

深圳技术大学与东江纵队纪念馆、大鹏新区博物馆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理论指引,实践生根
本次活动举办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其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创团队以理论为纲、以实践为径、以活化为本,创新“移动的思政课”模式,让学生在资料挖掘、剧本创作、舞台排练、社区巡演的全链条参与中,成为“历史的研究者、故事的讲述者、精神的传播者”,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学段联通,薪火相传
从童声合唱到双语话剧,从“与历史对话”到“基地揭牌”,本次活动是一堂跨越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的“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一条“红色资源—课程体系—育人场域”一体化新路径愈发清晰。

大中小学生观众
接下来,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将进一步挖掘本土抗战历史资源,创新传播形式,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参与体验中,深刻感悟中国抗战的伟大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雪铭;外国语学院谭银河
摄影|外国语学院赵婉汝揭雨霏
编辑|党委宣传部